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一個橡膠巨頭、黃犁大亨的傳奇》(陳嘉庚& 李光前)系列二

第一系列曾为大家初步介绍李光前与陈嘉庚。由于笔者的电脑损坏了,电脑内的一切资料与照片都消失了。原本想着放弃之时,经过一番长时间的努力之后, 笔者终于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站找到展览会的来源。更是与展览会一样的资料。

好了。二话不多说, 在这第二系列里,笔者将讲述陈嘉庚与李光前对社会、教育及慈善等贡献。

岳婿协作 如虎添翼

1920年,李光前迎娶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从此陈嘉庚和李光前的关系更为密切,为了家族的生意,富商通过子女与公司雇员结婚或与商业伙伴联姻来巩固彼此的商业联盟关系,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华族社会很普遍。李光前和陈爱礼婚后共育有6名子女。


左:李光前和陈爱礼的结婚照(1920年);  右:李光前的全家福合照(约1935年)

兴教办学的倡导者

事业有成的陈嘉庚和李光前,一向秉持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古训。他们身体力行、慷慨捐输,大力兴办教育与公益事业。他们的高风善举,为本地的慈善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们一生热心于教育,尤为推崇现代教育。他们深信着,现代教育能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培养可用之材,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不断繁荣、充满生机。

1906

参与创办新加坡道南学校;

1906

参与创办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1910

出任道南学校董事部总理;

1910

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该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1912

参与创办新加坡爱同学校;

1913

在中国家乡集美创办集美学校;

1915

创办新加坡崇福女校(今崇福小学);

1917

创办集美女校;

1918

资助创办新加坡南洋女校(该校于1930年成为女子中学);

1918

领导筹建新加坡首间华文中学;

1918

英殖民政府委任为太平局绅

1918

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

1919

创办南洋华侨中学,简称华侨中学。该校为东南亚第所华文高等教育学府;

1919

捐献3万元给英华学校的物理及化学基金;

1920

创办集美医院;

1920

创办集美水产学校。该校于1927年成为水产航海学校,完成陈嘉庚为家乡集美提供渔业和航海教育的心愿;

1920

创办集美女子幼儿教育师范学校;

1920

创办集美商科学校;

1921

在中国福建厦门创办厦门大学;

1922

在集美创办一间科学馆;

1923

创办华文报刊《南洋商报》

1923

出任怡和轩总理。怡和轩是本地华人实业家的一间私人俱乐部。

1924

在新加坡领导闽广二省救灾筹赈运动。此次筹款运动共筹得善款5万元,其中陈嘉庚本人捐出5,000元;

1924

在集美学村设立教育促进局,慷慨捐资以助当地学校的运作;

1926

创办集美农业学校和国学专门学校。此两所学校在创立后不久并入厦门大学;

1927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设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以改进该会馆支持本地华文教育的工作;

1928–1929

领导山东惨祸筹赈会,为济南惨案灾民募集赈款,共筹得善款134万元。192853日,中日军队于中国山东济南发生武装冲突,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

1929

当选为天福宫福建会馆会长(陈嘉庚后来将该会馆改名为新加坡福建会馆);在该会馆增设教育组,以管理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和崇福女校,并向其他八所学校提供资助;

1929

莱佛士学院的创办捐款10,000。该学院于1949年改名为马来亚大学,后于1962年改名为新加坡大学

1937–1942

领导星华筹赈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总会,为受日本侵略战争影响的灾民募款,共筹得善款国币55亿元;

1939

组织南洋华侨志愿司机和技工(即南侨机工,到云南滇缅公路协助中国运送抗日军需物资;

1939

创办南洋华侨水产和航海学校;

1941

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1941

受委领导新加坡华侨动员总会,帮助组织抗日民防工作;

1947

将南洋华侨师范学校改组为南侨女子中学;

1950

监督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修复和扩建工程;

1959

在厦门创办华侨博物馆;

1960

倡议在中国北京兴建一间海外华侨历史博物馆,并为此捐出50万元人民币。

2 现代教育 振兴良方

陈嘉庚基于民族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个人经历认为,要使中国和新加坡两地的华人摆脱贫困与无知,最关键的办法就是兴办现代教育。他躬行实践,不仅自己慷慨捐款,也同时致力唤起社会团体和社群领袖的办学意识。

他开始在中国的集美和厦门兴教办学。他用了10余年的时间,为两地学子免费提供了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的一整套学校教育,其中也包括师范和职业教育。陈嘉庚的宏愿是通过提供系统化教育,向年轻一辈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使之掌握工业化时代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在新加坡,陈嘉庚也同样致力于教育的推广。他参与创建多所小学,并为本地华族学子开办了第一所华文中学――南洋华侨中学。在兴教办学的过程中,陈嘉庚打破了方言帮派的藩篱。他相信新加坡整体华人社会将从教育中受惠,并能够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左上:华侨中学(1960年);  右上:崇福女校(约1925年); 左下:道南学校; 右下: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工地

3 力排万难 倾资兴学

尽管当年经济处境维艰,陈嘉庚仍坚持要在中国创办一所大学。面对向外筹集资金不易的困境,他毅然独资办学,终于在1921年建立了厦门大学。在随后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陈嘉庚即使在生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提供经济资助。

左: 厦门大学(约1930年); 右: 陈嘉庚、林文庆和厦门大学领导人(约1922年)

陈嘉庚与归国求学的华侨学生(1953年)


随着他的商业王国规模的日益萎缩,陈嘉庚把大部分生意股份转给李光前,同时把一小部分生意交给陈六使,条件是两人同意将日后盈利的30%用于资助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竭尽全力经营厦门大学,但仍无法独力支撑。最后他把大学交给当时的中国政府接管,厦门大学遂改为国立大学。

1950年陈嘉庚回到中国定居后,仍继续强调教育对构建新中国的关键作用。

1

李光前历年慈善捐赠:

1918

出任南洋华侨中学董事部董事;

1927

出任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董事会理事;

1929

捐助新加坡女子学校;

1933

捐助圣婴德兰女校;

1934–1955

出任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并于1949年说服该校校长推行双语教育。李光前为该校贡献良多,包括增建科学楼、运动场、教员宿舍和国专图书馆(以其父命名);

1935–1955

出任中华游泳俱乐部会长;

1938

创办国专女子学校(现已并入国专长老会中学);

1938

在中国家乡芙蓉创办国专小学;

1939–1940

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1941

捐款10万元资助在金炎路设立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1943

在家乡南安芙蓉创办国光中学;

1946–1947

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1949

在家乡芙蓉的国光中学内开设两间诊所;

1949

在两年内(原定在15年内)向马来亚大学基金共捐赠25万元。1951年,李光前又捐出25万元以助大学设立图书馆,并促进大学在东方人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研究;

1950–1954

向陈嘉庚创办的学校提供经济资助,包括厦门大学;

1951

在家乡芙蓉设立南安县国光医院(今泉州市国光医院)

1951–1952

出任同济医院主席,计划了同济医院的购地工作,让医院永久拥有院址。同济医院是新加坡一间为公众提供免费医药服务的中医院;

1952

拨出350万元设立李氏基金,专事资助文化、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

1953

向政府提出开设双语和三语教育,对不同语言源流的学校一视同仁的建议。殖民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纳入教育白皮书。在该白皮书中,政府为新加坡制订了统一的教育制度;

1953

捐献375千元给国家图书馆,条件是建设一间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1953

承诺向南大建校基金捐出一笔相等于民间捐款总额10%的款项。迄至1957年,新加坡公众共捐建校款项1,000万元,李光前随即捐出100万元;

1953

捐出30万元设立光华学校;

1954

华文中学的学生示威抗议国民服役法令期间,参与调解英殖民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争执。后来李光前出资3万元,聘请女皇律师出庭为被捕学生辩护;

1955

捐出3万元在马来亚巴生设立回教学院;

1957

柔佛苏丹颁授柔佛拿督勋章

1957

赞助乌马·普拉瓦淡米尔学校75%的建校费用;

1958

出任新加坡社会福利部会长(今国家社会服务理事会);

1958

获颁马来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的荣衔

1959

吉兰丹苏丹颁授吉兰丹高级拿督勋章

1959

捐款给英国李约瑟研究学院。该学院专注于东亚科学、技术和医药的研究;

1960

柔佛苏丹颁授高级拿督勋章

1961

慷慨捐款救济受河水山大火影响的灾民。在上世纪5060年代,李光前多次捐款救济甘榜大火的灾民;

1962–1965

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1962

捐款100万元,资助新加坡大学医学院的建校费用;

1963

捐款20万元,助中国华侨大学建造陈嘉庚纪念堂;

1964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赠授PMN荣誉勋章

1964

捐款20万元,资助社会福利部总部大楼的建造费用;

1965

100万元给新加坡医药发展基金,以助该基金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内设立专科医药学院;

1965

新加坡大学颁授荣誉博士荣衔。新加坡大学藉此表扬李光前为大学所做的一切工作、以及他在促进人文研究和教育方面的贡献的一种肯定

新兴国家 教育先行

李光前出身寒微,这更使他对教育能改善人生这个道理有着更深的感受。曾立志成为工程师的李光前,非常清楚科学对现代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李光前对具备双语能力所带来的优势也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在战后大力提倡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

左: 英华学校(1958年); 右: 福建南安芙蓉的国专学校(约1939年)

李光前受聘出任新加坡大学校长(1962年)


李光前曾在新加坡和中国两地学府接受中英文教育。他早年上的一间学校是新加坡淡米尔人的英文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和认识了不同族群的同学。这段经历塑造了李光前坚守一生尊重多元族群的意识。李光前一生中曾慷慨资助过多所英文源流学校,包括马来亚大学(后改名为新加坡大学)。他曾引用这样一句马来谚语:要想有好稻米的收成,就必须插下好的秧苗在李光前看来,要使新加坡在教育上获得好收成我们就必须走出华校,向其他的学校伸出援手,让社会上更多人受惠于教育

与此同时,李光前也深悉本地华文源流学校的传统运作,以及他们面对的多层隐忧。他针对战后华文学校日渐式微的事实,直言批评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他同时呼吁政府和民办学校共同推行双语教育,以求培养出适应新加坡新兴经济发展与需求的栋梁之材


3.华文教育 屡临困境

战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尤其在1953年-1956年期间,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本地学生政治风潮日益频繁。尽管李光前没有义务解决这类事件,19545月发生的学生示威抗议事件中,他还是亲自出面与学生谈判,促请学生不要因此而断送了华文教育的前途。

当年的华文学校普遍面临财务危机,没有足够经费聘请素质高的教师。然而,1953年的教育白皮书则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聘用能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教师。这就在无形中给人们留下了华校比不上英校的负面印象。李光前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华校教育管理委员会一道,建议政府在本地中学推行双语和三语教育,并对四大语言源流学校一视同仁。


当年华文源流的学校既受反殖浪潮的鼓舞,也容易被共产思潮所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华校学生于1954年占据华侨中学校舍,抗议殖民政府的国民服役法令。在这些学生看来,此法令强迫他们捍卫一个歧视华人的殖民政权。


抗议行动后来演变为暴力冲突,李光前从国外赶回新加坡,希望能从中调解以缓和局势。在李光前看来,学生们的暴力行为损害了华文学校的社会形象,可能会导致英殖民政府关闭华文学校。学生们后来并没有听从李光前的劝告,但他们对李光前的诚恳关心都心存感激。尽管李光前并不认同学生们的过激政治诉求,他还是出资3万元,聘请女皇律师出庭为被捕学生辩护。
左: 李光前呼吁学生家长们把参加抗议示威活动的儿女们带回家(1956年); 右: 南洋大学动土典礼(1953年)

****下系列(三)(待续):陈嘉庚与李光前对社会、中日抗战所作出的贡献
细节:南桥机工、河水山大火、抗日

参考资料来源: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The Legacy of Tan Kah Kee & Lee Kong Chian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community.html

更多资料,请查询:
电子模拟展览: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virtual.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