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走在绿色的道路上》The Note of Green Walk


“....与其把我们的生命寄托在别人的手上,为何不把自己的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从百里苦行回来,心里有很多很多感想很希望在我记忆忧心时,和大家分享我这一路上所看到听到体验到的。
这一路上,我看到大家可以不分你我、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的守望相助,

我看到年老幼少,法师、尼姑、伊斯兰师傅一起捍卫自己,社会及国家的权益..我看到许多C9 抱着孩子,或者牵着小孩一起体验课本里所学不到的社会教育。看到马路再烫,太阳再晒,路有多烂,还是有人赤脚行走。看到风雨再大,也抵挡不了我们的热情.看到来自砂劳越的土著,为着他们的家园被水坝计划破坏,而不辞劳苦大老远与大伙参与苦行看到拿着反山埃的劳勿居民也一起步行,响应绿色运动的情操看到关丹居民带着全家参与步行,为自己、为后代的健康权益抗争看到在大伙可以在公园搭着漏雨的帐篷过夜。听到一位马来阿叔在伊斯兰党中心跟我诉说他在513 时庆幸自己被华人保护、诉说他对各种族的包容。吃到许多人赞助该活动的食物也吃到回教徒所做很sedap 的榴莲糖水看到在从区区的几个人,可以变成万人的绿色军队。看到了在茫茫人海中,那个叫人骄傲随风飘移的Jalur Gemirlang看到许多路过的人、汽车;会向大家大气加油...看到了许多政治人物的真正一诺千金与虚伪

参与活动的同时及之后很朋友会说...“你们很好...很棒!.我们精神上支持.....”其实...我真的很想说...我们没有多棒我们步行不是代表我们的腿多么的厉害,可以行走百里路。我们要的不是口头上的“精神上支持”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明白,更多的人懂得自己的权益为自己、为后代、为社会、为国家、不分你我的尽一份力争取该有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权益

也有些人会说...这样做,有用吗?那我们可以反过来说,“那我们带在家什么都不做,有用吗? ”我个人认为...成败并不是今天播种,明天收成那么简单很多事情...这需要长时间的栽培、去运量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成果就像黄得一样....一开始是他一个人进行苦行但...走着走着...人慢慢出来了从几十个人走到了几百人,在从几百人走到几千人到最后一天,成了万人空巷那么壮观的队伍。对我而言...这,是成功的!因为...这唤醒了很多沉睡的心灵,揭开了人们无助的心情与压愈。激发了人民对自主权、环保、健康的醒觉。今天不成功,并不代表未来不成功! 当然...走完苦行不代表一切都已经结束,不代表稀土厂明天就会关闭;就像黄得所说的,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路要走...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但...如果什么都没做,每个人都那么自私,没有人愿意站出来...还会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吗?也许...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性问题”那...再做更多也没有用。大家也只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毙而已。与其把我们的生命寄托在别人的手上,为何不把自己的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人生就活这么一次,活着需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才能不枉此生。
在苦行的路途,每一段路途都很遥远走起来,真的很辛苦、很艰辛老天不是下雨就是大热天。但想想...绿色勇士的每一步,都可能让更多的人民抱着希望抱着美好的家园,美好的未来每一个鼓励的车笛声,代表着多一分希望再苦,也是值得的。共勉之....
笔。 翔记。Elson...夜在1128。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我眼里的一场绿色嘉年华会

226 前三天, 放工后带着疲累的躯壳回家 ...
失落...迷惘...

打开面子书...
看见朋友分享关于NTV 7 稀土危害的短片....
这一刻,我突然精神了...也恍惚了...它激发了我的斗志
心理突然有股抵抗不了的冲动...
这一次我要参加关丹的 226 绿色盛会...

那晚...我告诉我妈...
妈...这星期,我要上关丹参加反稀土集会
"你傻啊?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没少到那里” 她这么说
我回应:“我不愿看到我的孩子,我的孙子被稀土影响;我要为这社会进一份努力”
我继续说:“我不能这样视而不见的呆在这里,我要做些事情”
隔天...我同样向女友寻求支持...
其实她很反对...也因为这和我发生了一些口角

225晚上0:20 分,我发了个电邮,留了个面书comment 给我的家人和她
“23:22 往关丹出发了...
谢谢你 yvonne chia,还有家人给我的支持
我知道你们很反对也很担心我去这场集会
可是有些事情还是要去进行的,
如果就这样留白;这会是我一生中的遗憾.
这单单不只是我的心愿,
也是许许多多马来西亚子民,下一代的心愿.毕竟这是我的理想
我明白那里很危险,
但如果任它持续下去;
危险的就不只是关丹的子民,
也包括我和你们
我会保护好自己,
不让自己受伤,请你们放心.
拥有你们...是我的骄傲...
也希望你们拥有我也是一种骄傲
我爱你们....” 
经过6 个小时的车程, 我们三辆巴士约 100 余人到了关丹...那时是清晨06:30
Landy 提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包“粗盐”以防万一镇爆队对我们发射垂泪弹
仿佛我们将会遇及不测...
一路上遥遥晃晃,难以入睡...
吃了早餐,四处看看周围的人群...
有大人、有小孩、有年轻人、有老人...
大家不约而同的集聚在这里...目的就只有一个...
不是政治、不是政党、不是族群....我们是追求健康美好的家园

在步入第四草场前,有位指挥人员特别叮咛...
“我们不是示威,不需要在步行时大喊口号...
妇女、老人与小孩走中间,反对党人员负责断后”(避免警察的骚扰)
有很多家长还带着幼小的孩子参与集会...
心理在想...如果警察跟我们动粗,他们该怎么跑
我们就这样走啊走...一路上很太平...
警察也没干扰...反对党的成员也和警方配合维持步走的次序 ...
交通没有因为我们而堵成车龙...

到了草场, 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都已集聚在这里...
没有装潢的舞台,没有很好的扩音器...设施捡漏
参与者和我一样...来自四面八方;高喊口号...
在这里...仿佛是一场绿色嘉年华会
许多社会主义者和政治客都纷纷入席 (安美嘉,安华,文学奖得主A Samad Said,林吉祥)
唯有州务大臣...因“要事”缺席
我们共同发表绿色2。0宣言...向政府提出 3项诉求:-

1. 立即停止莱纳斯稀土厂(LAMP) 。

2. 停止,或为即有的危险工程与方案进行重新评估。

3. 所有工程发展计划符合并严格遵守 “地球宪章”中的原则。

一直到中午11:20,我们和平解散

集会结束了,我看到一些人自备垃圾袋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

这一幕,我也很感动... ! 我们不仅参与集会发表诉求,但也能做到环保...

绿色的草地还是完好的还给大自然...

随着集会的结束,我和一行“绿”人边走边挥舞着绿色彩带...

经过的士机都不时向我们微笑、挥手、称赞、按笛给于我们支持...

我心里感觉到安慰...毕竟也有很多很多人支持我们

虽然他们不是现场给于支持...但至少他们给于我们精神上的支持...

参加了这次活动....我想说的是...

我很高兴、庆幸自己能参加这个活动....我相信我的参加能带来改变...

给于不只是一个健康家园;既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人民;更是一个健康的国家

未来....我会骄傲的跟儿子说....你看爸爸...愿意为社会付出...为国家出力....爸爸捍卫你们健康的未来....这就是你爸爸—— 我!!!

在这里...我深深的感谢我的家人和担心我的女友...我爱你们,希望拥有我的你们是种骄傲;而我拥有你们更是一种骄傲...

《翔之迹》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人民希望看到的一道绿光

拜读了28 日的星洲日报言路, 笔者心中突然一股冲动。 把陈旧已久的电子笔把笔者的想写出来。眼看Lynas 稀土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世界最大的稀土厂。 226 那天的万人“绿量”, 已清楚地传达大马各地人民坚持反对稀土厂的看法。首相纳吉在当晚发表虽然科学证明稀土厂废料安全,也要求人民接受。而在另一方面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医生表示,稀土问题已被政治化;更形容这是一个地方性问题,并强调人民必须以科学、数据来证明稀土厂对人民构成威胁。

两位领袖的言论差异。 首先, 让我们来探讨安全性。 请问什么是安全? 有谁能回答吗?难道你买了保险,就不会生病吗? 在霹雳州红尼山稀土事件不也曾说是安全吗?日本的核发电厂泄漏事件也不竟是警惕了人们对高科技国家的安全?

在经济角度上, 稀土确实是拥有世界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但...我们必须省思它将国人收益吗? 其实不然...真正受惠的澳洲Lynas 公司。谈到这里,令人愤怒的还是政府批准稀土厂尽然是免费12 年的税务;那是怎么样的一种交易? 看看目前占据稀土主要输出国的中国,由于国家的卫生法令低;导致中国癌症病例增加, 政府还必须耗笔资金改善当地的卫生条件。 这...是我们迈向先进国的步伐吗?首相目前高调提倡双赢局面, 那是为了什么呢? 笔者认为,那是一旦稀土厂计划被推翻;政府必须以高昂的价格赔赏给澳洲Lynas 公司。第二, 废料将运会澳洲;笔者认为这可行性不大。 如果那么庞大的废料不能运会澳洲, 相信政府唯一的做法就是找一个适合的地点来埋藏废料。 而这废料将伴随着地球几亿年。

在226 的集会,人民清楚看到这稀土问题不仅牵涉关丹自民; 各地八方展开集会,“绿化”面子书;鼓吹反稀土运动,这...能叫做是地方问题吗? 这涉及到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人权、人民健康等等课题。

谈到数据,难道人民还没领悟到日本福岛核电厂核泄漏的失败? 红尼山、巴拉光这就是历史的一种证据。谈及政治,笔者认为该课题被政治化是很正常的事。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的天下。 民心要的是什么? 人民要的是民主、和平、公平甚至健康绿色的家园。

在一个迈入二十一世纪即高科技国家, 笔者认为政府虽以经济为考量,更应该把人民的健康而三思; 切勿逆向而行。 大选逼近,如果政府一再不听民意;一意孤行,相信这会是给与反对党最佳良机,而人民可以利用手中宝贵的一票为未来进行选择。

翔之迹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一個橡膠巨頭、黃犁大亨的傳奇》(陳嘉庚& 李光前)系列三 :战乱与和平的曙光

率先垂范的社群领袖

陈嘉庚和李光前不仅是成功的实业家和商业巨子,在人格品行上亦堪称典范,是当年备受人们尊崇与敬佩的社群领袖。他们两人也善用自己在社会影响力,在本地和海外创建了民间团体和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会馆和高等学府等,力求进一步改善社会、造福社群。


1. 呼吁团结 动员大众

陈嘉庚曾是新加坡多间华商会所的核心领袖,包括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福建会馆、怡和轩等。在他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势在必行,而本地华商会所也同样亟待现代化。陈嘉庚认为,本地华社中的各个方言社群应和睦团结、共谋福祉。此外,他身体力行,带动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社群,筹集赈款以支持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左: 政协筹委会全体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右二为陈嘉庚); 右: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设宴,为从中国访问归来的陈嘉庚洗尘(1950年)

陈嘉庚等人与总督珊顿 汤姆士在新加坡总督府(1941年)他相信,中国若要强大,持不同方言的社群和众多帮派必须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当年的新加坡,福建方言社群占华族人口的多数,因而在中华总商会里享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然而陈嘉庚却认为,凡总商会之会员都应享有平等权益。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商会为全星商人集合机关,似可不必于会董中划出帮别。”

陈嘉庚在有生之年未能说服中华总商会,使之走上民主改革之路,是为遗憾。但值得庆幸是,他成功地带领了新加坡福建会馆,把福建会馆塑造成为一个竭力支持本地教育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机构。当年的怡和轩虽是一个以福建籍商人为主的社交会所,陈嘉庚仍力邀不同籍贯的华族商人加入。陈嘉庚于1923年担任怡和轩的主席,这间商人社交会所自此成了一处唤醒人们抗日爱国意识的平台,也成为陈嘉庚筹款抗日救亡的行动总部。


2. 筹募资金 抗日救亡

陈嘉庚在大会上演说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陈嘉庚虽长期居住在新加坡,但他对中国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仅回到家乡建校办教育,自上世纪20年代末,他更发动新加坡华人社群,多次募集赈款,为祖国救灾济难1938年,陈嘉庚被推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主席。这个组织不仅筹措款项支援中国,还号召和组织了一批自愿人士,到滇(云南)缅公路协助运载军需和医疗物资进入中国。这批自愿人士就是后来人们常提到的“南侨机工”。

陈嘉庚早自1928“济南惨案即开始领导筹赈祖国的活动。在“济南惨案”中,中日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造成许多无辜平民的死伤。陈嘉庚认为,逢此国难之际,海外侨胞理应出手支持。当时他发动了山东惨祸筹赈会”,在短短3个月内筹集款项达100余万元(国币)。

陈嘉庚接着领导了在新加坡举行的多次筹款活动。随着“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和“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成立,陈嘉庚发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参与筹款捐资,以支持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在19371942年间,东南亚华侨的捐款总额达5,500万元(国币)。中国当年各党派的政治领袖都对陈嘉庚推崇备至、敬佩不已。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中国访问期间,先后会见了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国共两党的其他高层领导人

左: 毛泽东和陈嘉庚、庄明理谈话(1954,9); 右: 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中国访问。

1.0 战后重建 仁风济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光前自美国返回新加坡,随即受殖民政府之委,出任本地经济复兴筹划工作的顾问,后被特聘为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光前受英国人信任的同时,仍秉持一贯的原则,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的某些不符公众利益的政策,包括计划减少对华校经费资助的政策、歧视马来亚华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宪制》草案等。

在战后的日子里,民族主义和反殖民地主义的思潮席卷亚洲,新加坡的面貌也随之日益改变。面对这样的时代大趋势,李光前提倡的是“促进社会服务事业、提高公众生活水平”的理念。他发出呼吁:“东南亚的有识之士应寻求一种循序渐进的改革。他们应相信渐进式改革的好处。(变化)已在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发生过激的变化。”

左: 李光前慷慨解囊,救济甘榜大火灾民; 右: 李光前参加新加坡痉挛儿童协会主办的义卖会(1964年)。

李光前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大厦主持奠基仪式(1962年)。李光前富而思进、扶危济困,他的善举德行成为新加坡社会的楷模。面对天灾造成的损失,李光前呼吁整个华社参与筹款赈济灾民,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为1953年芽笼大火1961年河水山大火的灾民所提供的资助与救济。李光前不但不吝捐输,而且还会亲临灾区慰问灾民和协助救援工作。除了应付社会危机的举措,他也出资协助社会福利团体,如医院、体育设施、托儿服务中心等。

此外,李光前也捐款给许多民间团体,包括资助新加坡福建会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基础建设。这些会所都是新加坡商人集会议事的主要场所,在战后新加坡经济迈向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 惠泽桑梓 造福社会

上:中华总商会第二十四届职员就职典礼; 下:李光前接待第一任总统夫人诺爱莎(1963年)参观新加坡红十会慈善展览。上世纪5060年代初,李光前分别以团体或个人的名义,继续为社会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他曾受委为社会福利部会长(即现在的国家福利理事会),并成立李氏基金以进一步推动新加坡社会的慈善事业。人们永远缅怀李光前对教育的热忱和贡献。李光前是首位向殖民政府提出创办一所免费公共图书馆的倡议人,其后也为位于史丹福路的国家图书馆的建造捐出款项

李光前一生热心教育。他捐给图书馆的款项用途明确,即为公众提供免费图书馆服务,让年轻一代新加坡人有了接触知识和享用学习资源的机会。此外,李光前曾慷慨捐助马来亚大学(即现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是南洋大学的主要赞助人。在南洋大学的筹建期间,为鼓励社会公众踊跃捐款,李光前承诺捐出相当于公众募捐总额百分之十的款项。李光前在促进本地教育方面身体力行,为社会树立起共襄善举、同舟共济的良好风气。

然而李光前很清楚,社会慈善事业绝非一人一时之举,而应成为社会中一个长久经营的事业。本着这个信念,李光前设立了李氏基金,使慈善公益事业机制化。长期以来,无论经济大环境如何变迁,李氏基金都不分种族、宗教、一如既往地为本地民间文化、教育、慈善和公共团体提供长期资助,维护并延续了李光前扶贫济困、烛照民生的美德。



****下系列(四)(待续):一种传承及不灭的精神
细节:

永垂不朽的

李光前与陈嘉庚

参考资料来源: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The Legacy of Tan Kah Kee & Lee Kong Chian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community.html

更多资料,请查询:
电子模拟展览: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virtual.html

重温:

系列二振兴教育。发展社会

http://elsontiow.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07.html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一個橡膠巨頭、黃犁大亨的傳奇》(陳嘉庚& 李光前)系列二

第一系列曾为大家初步介绍李光前与陈嘉庚。由于笔者的电脑损坏了,电脑内的一切资料与照片都消失了。原本想着放弃之时,经过一番长时间的努力之后, 笔者终于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站找到展览会的来源。更是与展览会一样的资料。

好了。二话不多说, 在这第二系列里,笔者将讲述陈嘉庚与李光前对社会、教育及慈善等贡献。

岳婿协作 如虎添翼

1920年,李光前迎娶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从此陈嘉庚和李光前的关系更为密切,为了家族的生意,富商通过子女与公司雇员结婚或与商业伙伴联姻来巩固彼此的商业联盟关系,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华族社会很普遍。李光前和陈爱礼婚后共育有6名子女。


左:李光前和陈爱礼的结婚照(1920年);  右:李光前的全家福合照(约1935年)

兴教办学的倡导者

事业有成的陈嘉庚和李光前,一向秉持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古训。他们身体力行、慷慨捐输,大力兴办教育与公益事业。他们的高风善举,为本地的慈善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们一生热心于教育,尤为推崇现代教育。他们深信着,现代教育能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培养可用之材,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不断繁荣、充满生机。

1906

参与创办新加坡道南学校;

1906

参与创办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1910

出任道南学校董事部总理;

1910

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该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1912

参与创办新加坡爱同学校;

1913

在中国家乡集美创办集美学校;

1915

创办新加坡崇福女校(今崇福小学);

1917

创办集美女校;

1918

资助创办新加坡南洋女校(该校于1930年成为女子中学);

1918

领导筹建新加坡首间华文中学;

1918

英殖民政府委任为太平局绅

1918

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

1919

创办南洋华侨中学,简称华侨中学。该校为东南亚第所华文高等教育学府;

1919

捐献3万元给英华学校的物理及化学基金;

1920

创办集美医院;

1920

创办集美水产学校。该校于1927年成为水产航海学校,完成陈嘉庚为家乡集美提供渔业和航海教育的心愿;

1920

创办集美女子幼儿教育师范学校;

1920

创办集美商科学校;

1921

在中国福建厦门创办厦门大学;

1922

在集美创办一间科学馆;

1923

创办华文报刊《南洋商报》

1923

出任怡和轩总理。怡和轩是本地华人实业家的一间私人俱乐部。

1924

在新加坡领导闽广二省救灾筹赈运动。此次筹款运动共筹得善款5万元,其中陈嘉庚本人捐出5,000元;

1924

在集美学村设立教育促进局,慷慨捐资以助当地学校的运作;

1926

创办集美农业学校和国学专门学校。此两所学校在创立后不久并入厦门大学;

1927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设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以改进该会馆支持本地华文教育的工作;

1928–1929

领导山东惨祸筹赈会,为济南惨案灾民募集赈款,共筹得善款134万元。192853日,中日军队于中国山东济南发生武装冲突,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

1929

当选为天福宫福建会馆会长(陈嘉庚后来将该会馆改名为新加坡福建会馆);在该会馆增设教育组,以管理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和崇福女校,并向其他八所学校提供资助;

1929

莱佛士学院的创办捐款10,000。该学院于1949年改名为马来亚大学,后于1962年改名为新加坡大学

1937–1942

领导星华筹赈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总会,为受日本侵略战争影响的灾民募款,共筹得善款国币55亿元;

1939

组织南洋华侨志愿司机和技工(即南侨机工,到云南滇缅公路协助中国运送抗日军需物资;

1939

创办南洋华侨水产和航海学校;

1941

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1941

受委领导新加坡华侨动员总会,帮助组织抗日民防工作;

1947

将南洋华侨师范学校改组为南侨女子中学;

1950

监督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修复和扩建工程;

1959

在厦门创办华侨博物馆;

1960

倡议在中国北京兴建一间海外华侨历史博物馆,并为此捐出50万元人民币。

2 现代教育 振兴良方

陈嘉庚基于民族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个人经历认为,要使中国和新加坡两地的华人摆脱贫困与无知,最关键的办法就是兴办现代教育。他躬行实践,不仅自己慷慨捐款,也同时致力唤起社会团体和社群领袖的办学意识。

他开始在中国的集美和厦门兴教办学。他用了10余年的时间,为两地学子免费提供了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的一整套学校教育,其中也包括师范和职业教育。陈嘉庚的宏愿是通过提供系统化教育,向年轻一辈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使之掌握工业化时代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在新加坡,陈嘉庚也同样致力于教育的推广。他参与创建多所小学,并为本地华族学子开办了第一所华文中学――南洋华侨中学。在兴教办学的过程中,陈嘉庚打破了方言帮派的藩篱。他相信新加坡整体华人社会将从教育中受惠,并能够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左上:华侨中学(1960年);  右上:崇福女校(约1925年); 左下:道南学校; 右下: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工地

3 力排万难 倾资兴学

尽管当年经济处境维艰,陈嘉庚仍坚持要在中国创办一所大学。面对向外筹集资金不易的困境,他毅然独资办学,终于在1921年建立了厦门大学。在随后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陈嘉庚即使在生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提供经济资助。

左: 厦门大学(约1930年); 右: 陈嘉庚、林文庆和厦门大学领导人(约1922年)

陈嘉庚与归国求学的华侨学生(1953年)


随着他的商业王国规模的日益萎缩,陈嘉庚把大部分生意股份转给李光前,同时把一小部分生意交给陈六使,条件是两人同意将日后盈利的30%用于资助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竭尽全力经营厦门大学,但仍无法独力支撑。最后他把大学交给当时的中国政府接管,厦门大学遂改为国立大学。

1950年陈嘉庚回到中国定居后,仍继续强调教育对构建新中国的关键作用。

1

李光前历年慈善捐赠:

1918

出任南洋华侨中学董事部董事;

1927

出任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董事会理事;

1929

捐助新加坡女子学校;

1933

捐助圣婴德兰女校;

1934–1955

出任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并于1949年说服该校校长推行双语教育。李光前为该校贡献良多,包括增建科学楼、运动场、教员宿舍和国专图书馆(以其父命名);

1935–1955

出任中华游泳俱乐部会长;

1938

创办国专女子学校(现已并入国专长老会中学);

1938

在中国家乡芙蓉创办国专小学;

1939–1940

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1941

捐款10万元资助在金炎路设立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1943

在家乡南安芙蓉创办国光中学;

1946–1947

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1949

在家乡芙蓉的国光中学内开设两间诊所;

1949

在两年内(原定在15年内)向马来亚大学基金共捐赠25万元。1951年,李光前又捐出25万元以助大学设立图书馆,并促进大学在东方人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研究;

1950–1954

向陈嘉庚创办的学校提供经济资助,包括厦门大学;

1951

在家乡芙蓉设立南安县国光医院(今泉州市国光医院)

1951–1952

出任同济医院主席,计划了同济医院的购地工作,让医院永久拥有院址。同济医院是新加坡一间为公众提供免费医药服务的中医院;

1952

拨出350万元设立李氏基金,专事资助文化、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

1953

向政府提出开设双语和三语教育,对不同语言源流的学校一视同仁的建议。殖民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纳入教育白皮书。在该白皮书中,政府为新加坡制订了统一的教育制度;

1953

捐献375千元给国家图书馆,条件是建设一间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1953

承诺向南大建校基金捐出一笔相等于民间捐款总额10%的款项。迄至1957年,新加坡公众共捐建校款项1,000万元,李光前随即捐出100万元;

1953

捐出30万元设立光华学校;

1954

华文中学的学生示威抗议国民服役法令期间,参与调解英殖民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争执。后来李光前出资3万元,聘请女皇律师出庭为被捕学生辩护;

1955

捐出3万元在马来亚巴生设立回教学院;

1957

柔佛苏丹颁授柔佛拿督勋章

1957

赞助乌马·普拉瓦淡米尔学校75%的建校费用;

1958

出任新加坡社会福利部会长(今国家社会服务理事会);

1958

获颁马来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的荣衔

1959

吉兰丹苏丹颁授吉兰丹高级拿督勋章

1959

捐款给英国李约瑟研究学院。该学院专注于东亚科学、技术和医药的研究;

1960

柔佛苏丹颁授高级拿督勋章

1961

慷慨捐款救济受河水山大火影响的灾民。在上世纪5060年代,李光前多次捐款救济甘榜大火的灾民;

1962–1965

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1962

捐款100万元,资助新加坡大学医学院的建校费用;

1963

捐款20万元,助中国华侨大学建造陈嘉庚纪念堂;

1964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赠授PMN荣誉勋章

1964

捐款20万元,资助社会福利部总部大楼的建造费用;

1965

100万元给新加坡医药发展基金,以助该基金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内设立专科医药学院;

1965

新加坡大学颁授荣誉博士荣衔。新加坡大学藉此表扬李光前为大学所做的一切工作、以及他在促进人文研究和教育方面的贡献的一种肯定

新兴国家 教育先行

李光前出身寒微,这更使他对教育能改善人生这个道理有着更深的感受。曾立志成为工程师的李光前,非常清楚科学对现代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李光前对具备双语能力所带来的优势也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在战后大力提倡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

左: 英华学校(1958年); 右: 福建南安芙蓉的国专学校(约1939年)

李光前受聘出任新加坡大学校长(1962年)


李光前曾在新加坡和中国两地学府接受中英文教育。他早年上的一间学校是新加坡淡米尔人的英文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和认识了不同族群的同学。这段经历塑造了李光前坚守一生尊重多元族群的意识。李光前一生中曾慷慨资助过多所英文源流学校,包括马来亚大学(后改名为新加坡大学)。他曾引用这样一句马来谚语:要想有好稻米的收成,就必须插下好的秧苗在李光前看来,要使新加坡在教育上获得好收成我们就必须走出华校,向其他的学校伸出援手,让社会上更多人受惠于教育

与此同时,李光前也深悉本地华文源流学校的传统运作,以及他们面对的多层隐忧。他针对战后华文学校日渐式微的事实,直言批评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他同时呼吁政府和民办学校共同推行双语教育,以求培养出适应新加坡新兴经济发展与需求的栋梁之材


3.华文教育 屡临困境

战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尤其在1953年-1956年期间,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本地学生政治风潮日益频繁。尽管李光前没有义务解决这类事件,19545月发生的学生示威抗议事件中,他还是亲自出面与学生谈判,促请学生不要因此而断送了华文教育的前途。

当年的华文学校普遍面临财务危机,没有足够经费聘请素质高的教师。然而,1953年的教育白皮书则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聘用能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教师。这就在无形中给人们留下了华校比不上英校的负面印象。李光前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华校教育管理委员会一道,建议政府在本地中学推行双语和三语教育,并对四大语言源流学校一视同仁。


当年华文源流的学校既受反殖浪潮的鼓舞,也容易被共产思潮所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华校学生于1954年占据华侨中学校舍,抗议殖民政府的国民服役法令。在这些学生看来,此法令强迫他们捍卫一个歧视华人的殖民政权。


抗议行动后来演变为暴力冲突,李光前从国外赶回新加坡,希望能从中调解以缓和局势。在李光前看来,学生们的暴力行为损害了华文学校的社会形象,可能会导致英殖民政府关闭华文学校。学生们后来并没有听从李光前的劝告,但他们对李光前的诚恳关心都心存感激。尽管李光前并不认同学生们的过激政治诉求,他还是出资3万元,聘请女皇律师出庭为被捕学生辩护。
左: 李光前呼吁学生家长们把参加抗议示威活动的儿女们带回家(1956年); 右: 南洋大学动土典礼(1953年)

****下系列(三)(待续):陈嘉庚与李光前对社会、中日抗战所作出的贡献
细节:南桥机工、河水山大火、抗日

参考资料来源: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The Legacy of Tan Kah Kee & Lee Kong Chian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community.html

更多资料,请查询:
电子模拟展览: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virtu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