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 | 参与创办新加坡道南学校; | 1906 | 参与创办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 1910 | 出任道南学校董事部总理; | 1910 | 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该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 1912 | 参与创办新加坡爱同学校; | 1913 | 在中国家乡集美创办集美学校; | 1915 | 创办新加坡崇福女校(今崇福小学); | 1917 | 创办集美女校; | 1918 | 资助创办新加坡南洋女校(该校于1930年成为女子中学); | 1918 | 领导筹建新加坡首间华文中学; | 1918 | 受英殖民政府委任为太平局绅; | 1918 | 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 | 1919 | 创办南洋华侨中学,简称“华侨中学”。该校为东南亚第—所华文高等教育学府; | 1919 | 捐献3万元给英华学校的物理及化学基金; | 1920 | 创办集美医院; | 1920 | 创办集美水产学校。该校于1927年成为水产航海学校,完成陈嘉庚为家乡集美提供渔业和航海教育的心愿; | 1920 | 创办集美女子幼儿教育师范学校; | 1920 | 创办集美商科学校; | 1921 | 在中国福建厦门创办厦门大学; | 1922 | 在集美创办一间科学馆; | 1923 | 创办华文报刊《南洋商报》 | 1923 | 出任怡和轩总理。怡和轩是本地华人实业家的一间私人俱乐部。 | 1924 | 在新加坡领导“闽广二省救灾筹赈运动”。此次筹款运动共筹得善款5万元,其中陈嘉庚本人捐出5,000元; | 1924 | 在集美学村设立教育促进局,慷慨捐资以助当地学校的运作; | 1926 | 创办集美农业学校和国学专门学校。此两所学校在创立后不久并入厦门大学; | 1927 |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设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以改进该会馆支持本地华文教育的工作; | 1928–1929 | 领导“山东惨祸筹赈会”,为 “济南惨案”灾民募集赈款,共筹得善款134万元。1928年5月3日,中日军队于中国山东济南发生武装冲突,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 | 1929 | 当选为天福宫福建会馆会长(陈嘉庚后来将该会馆改名为“新加坡福建会馆”);在该会馆增设教育组,以管理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和崇福女校,并向其他八所学校提供资助; | 1929 | 为莱佛士学院的创办捐款10,000元。该学院于1949年改名为马来亚大学,后于1962年改名为新加坡大学; | 1937–1942 | 领导“星华筹赈会”和“南洋华侨筹赈祖国总会”,为受日本侵略战争影响的灾民募款,共筹得善款国币55亿元; | 1939 | 组织南洋华侨志愿司机和技工(即“南侨机工”),到云南滇缅公路协助中国运送抗日军需物资; | 1939 | 创办南洋华侨水产和航海学校; | 1941 | 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 1941 | 受委领导“新加坡华侨动员总会”,帮助组织抗日民防工作; | 1947 | 将南洋华侨师范学校改组为南侨女子中学; | 1950 | 监督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修复和扩建工程; | 1959 | 在厦门创办华侨博物馆; | 1960 | 倡议在中国北京兴建一间海外华侨历史博物馆,并为此捐出50万元人民币。 | 2 现代教育 振兴良方 陈嘉庚基于民族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个人经历认为,要使中国和新加坡两地的华人摆脱贫困与无知,最关键的办法就是兴办现代教育。他躬行实践,不仅自己慷慨捐款,也同时致力唤起社会团体和社群领袖的办学意识。 他开始在中国的集美和厦门兴教办学。他用了10余年的时间,为两地学子免费提供了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的一整套学校教育,其中也包括师范和职业教育。陈嘉庚的宏愿是通过提供系统化教育,向年轻一辈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使之掌握工业化时代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在新加坡,陈嘉庚也同样致力于教育的推广。他参与创建多所小学,并为本地华族学子开办了第一所华文中学――南洋华侨中学。在兴教办学的过程中,陈嘉庚打破了方言帮派的藩篱。他相信新加坡整体华人社会将从教育中受惠,并能够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3 力排万难 倾资兴学 尽管当年经济处境维艰,陈嘉庚仍坚持要在中国创办一所大学。面对向外筹集资金不易的困境,他毅然独资办学,终于在1921年建立了厦门大学。在随后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陈嘉庚即使在生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提供经济资助。
 
随着他的商业王国规模的日益萎缩,陈嘉庚把大部分生意股份转给李光前,同时把一小部分生意交给陈六使,条件是两人同意将日后盈利的30%用于资助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竭尽全力经营厦门大学,但仍无法独力支撑。最后他把大学交给当时的中国政府接管,厦门大学遂改为国立大学。 1950年陈嘉庚回到中国定居后,仍继续强调教育对构建新中国的关键作用。
| | 1918 | 出任南洋华侨中学董事部董事; | | 1927 | 出任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董事会理事; | | 1929 | 捐助新加坡女子学校; | | 1933 | 捐助圣婴德兰女校; | | 1934–1955 | 出任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并于1949年说服该校校长推行双语教育。李光前为该校贡献良多,包括增建科学楼、运动场、教员宿舍和国专图书馆(以其父命名); | | 1935–1955 | 出任中华游泳俱乐部会长; | | 1938 | 创办国专女子学校(现已并入国专长老会中学); | | 1938 | 在中国家乡芙蓉创办国专小学; | | 1939–1940 | 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 | 1941 | 捐款10万元资助在金炎路设立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 | 1943 | 在家乡南安芙蓉创办国光中学; | | 1946–1947 | 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 | 1949 | 在家乡芙蓉的国光中学内开设两间诊所; | | 1949 | 在两年内(原定在15年内)向马来亚大学基金共捐赠25万元。1951年,李光前又捐出25万元以助大学设立图书馆,并促进大学在东方人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研究; | | 1950–1954 | 向陈嘉庚创办的学校提供经济资助,包括厦门大学; | | 1951 | 在家乡芙蓉设立南安县国光医院(今泉州市国光医院) | | 1951–1952 | 出任同济医院主席,计划了同济医院的购地工作,让医院永久拥有院址。同济医院是新加坡一间为公众提供免费医药服务的中医院; | | 1952 | 拨出350万元设立李氏基金,专事资助文化、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 | | 1953 | 向政府提出“开设双语和三语教育,对不同语言源流的学校一视同仁”的建议。殖民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纳入教育白皮书。在该白皮书中,政府为新加坡制订了统一的教育制度; | | 1953 | 捐献37万5千元给国家图书馆,条件是建设一间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 | 1953 | 承诺向南大建校基金捐出一笔相等于民间捐款总额10%的款项。迄至1957年,新加坡公众共捐建校款项1,000万元,李光前随即捐出100万元; | | 1953 | 捐出30万元设立光华学校; | | 1954 | 在华文中学的学生示威抗议“国民服役法令”期间,参与调解英殖民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争执。后来李光前出资3万元,聘请女皇律师出庭为被捕学生辩护; | | 1955 | 捐出3万元在马来亚巴生设立回教学院; | | 1957 | 获柔佛苏丹颁授柔佛”拿督” 勋章; | | 1957 | 赞助乌马·普拉瓦淡米尔学校75%的建校费用; | | 1958 | 出任新加坡社会福利部会长(今国家社会服务理事会); | | 1958 | 获颁马来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的荣衔; | | 1959 | 获吉兰丹苏丹颁授吉兰丹高级拿督勋章; | | 1959 | 捐款给英国李约瑟研究学院。该学院专注于东亚科学、技术和医药的研究; | | 1960 | 获柔佛苏丹颁授高级拿督勋章; | | 1961 | 慷慨捐款救济受河水山大火影响的灾民。在上世纪50-60年代,李光前多次捐款救济甘榜大火的灾民; | | 1962–1965 | 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 | 1962 | 捐款100万元,资助新加坡大学医学院的建校费用; | | 1963 | 捐款20万元,助中国华侨大学建造陈嘉庚纪念堂; | | 1964 | 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赠授PMN荣誉勋章; | | 1964 | 捐款20万元,资助社会福利部总部大楼的建造费用; | | 1965 | 捐100万元给新加坡医药发展基金,以助该基金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内设立专科医药学院; | | 1965 | 获新加坡大学颁授荣誉博士荣衔。新加坡大学藉此表扬李光前为大学所做的一切工作、以及他在促进人文研究和教育方面的贡献的一种肯定。 | | | 新兴国家 教育先行 李光前出身寒微,这更使他对“教育能改善人生”这个道理有着更深的感受。曾立志成为工程师的李光前,非常清楚科学对现代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李光前对具备双语能力所带来的优势也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在战后大力提倡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
 
李光前曾在新加坡和中国两地学府接受中英文教育。他早年上的一间学校是新加坡淡米尔人的英文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和认识了不同族群的同学。这段经历塑造了李光前坚守一生“尊重多元族群”的意识。李光前一生中曾慷慨资助过多所英文源流学校,包括马来亚大学(后改名为新加坡大学)。他曾引用这样一句马来谚语:“要想有好稻米的收成,就必须插下好的秧苗”。在李光前看来,要使新加坡在教育上获得好“收成“,我们就必须走出华校,向其他的学校伸出援手,让社会上更多人受惠于教育。 与此同时,李光前也深悉本地华文源流学校的传统运作,以及他们面对的多层隐忧。他针对战后华文学校日渐式微的事实,直言批评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他同时呼吁政府和民办学校共同推行双语教育,以求培养出适应新加坡新兴经济发展与需求的栋梁之材。 3.华文教育 屡临困境 战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尤其在1953年-1956年期间,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本地学生政治风潮日益频繁。尽管李光前没有义务解决这类事件,在1954年5月发生的学生示威抗议事件中,他还是亲自出面与学生谈判,促请学生不要因此而断送了华文教育的前途。 当年的华文学校普遍面临财务危机,没有足够经费聘请素质高的教师。然而,1953年的教育白皮书则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聘用能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教师。这就在无形中给人们留下了“华校比不上英校”的负面印象。李光前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华校教育管理委员会一道,建议政府在本地中学推行双语和三语教育,并对四大语言源流学校一视同仁。
当年华文源流的学校既受反殖浪潮的鼓舞,也容易被共产思潮所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华校学生于1954年占据华侨中学校舍,抗议殖民政府的“国民服役法令”。在这些学生看来,此法令强迫他们捍卫一个歧视华人的殖民政权。
抗议行动后来演变为暴力冲突,李光前从国外赶回新加坡,希望能从中调解以缓和局势。在李光前看来,学生们的暴力行为损害了华文学校的社会形象,可能会导致英殖民政府关闭华文学校。学生们后来并没有听从李光前的劝告,但他们对李光前的诚恳关心都心存感激。尽管李光前并不认同学生们的过激政治诉求,他还是出资3万元,聘请女皇律师出庭为被捕学生辩护。
 ****下系列(三)(待续):陈嘉庚与李光前对社会、中日抗战所作出的贡献 细节:南桥机工、河水山大火、抗日 参考资料来源: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The Legacy of Tan Kah Kee & Lee Kong Chian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community.html
更多资料,请查询: 电子模拟展览: http://www.thelegacy.nl.sg/chinese/exh_virtual.html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