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展览于6月20 日至7月18日,位于柔佛新山五福城广场举行。展览的目的是以“先贤的精神”来启发人们对社会、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参与、鼓励和贡献。由于非常感兴趣及靠近的关系,我一共走访了该展览三次。 第一次走访该展览,我很仔细地观察每个展览的内容和摆设。展览厅不但只是摆设了有程序的内容布告栏,而且还设有影片播放、专访、义卖、甚至还有一些历史
哦…我想我离题了…这次参观了这里两位人士的展览,笔者一股冲动想写关于这两个课本里不曾出现的伟人的事迹,以及向更多的读者发扬及渲染他们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两个人的事迹经历不少风风雨雨,面对不少坎坷。不只是在商业上叱咤风云,他们的精神、贡献是需要得到大家肯定与学习的! 但…由于希望给与读者更多更详细关于两位前辈的资料,我几乎不打算省略或修饰整篇文章,所以…就请身为读者的您,耐心的阅读这两位伟人的传奇了。为
陈嘉庚的开始:
陈嘉庚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安县的集美村, 1890 年,17 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新加坡,在他父亲经营的米较当学徒。不久,陈嘉庚就升为经理,掌管公司财务。 20 世纪初,新加坡(南洋)作为通商口岸,百业待兴,商机处处。陈嘉庚父亲的生意做的红火 ,因此在开设米较之外,海经营沙莪加工业和罐头黄梨业,并涉足房产投资。但… 生意因经营不当、债台高筑,终于在1904年收盘。从那天起,陈嘉庚以仅有的7,000元资本,开始了创业的岁月。年轻时期的陈嘉庚身穿满清服装、蓄着辫子。1910 年,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随即剪去辫子,以示与满清政府决裂。
陈嘉庚的父亲曾在北驳船码头经营一间名叫“顺安”的米较。19 世纪末期,北驳船头一带是新加坡(南洋)的贸易中心。陈嘉庚于1904 年在同志创办了自己的米较,取名“谦益”。后改米较前至里峇峇里路1号。
陈嘉庚在创业初期,循着父亲的经商模式,开设了一间罐装黄梨工厂。工厂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后陈嘉庚就开始向其盈利较好的行业扩展,如米业和橡胶业。事实上,陈嘉庚是本地最早因橡胶业发迹的富商之一。当时全球市场对罐装黄梨需求甚殷,使生产罐装黄梨业成为一个利润极高的行业。在上世纪初,从新加坡出口的灌装黄梨占了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三,这位陈嘉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意起步平台。与此同时,橡胶是汽车轮胎和电线绝缘体的基本原材料,而随着汽车和电线制造这两种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全球市场对橡胶的需求也日益则增加。
不到10 年的光景,陈嘉庚的生意扩展迅速。他在新加坡和柔佛地区设有八间罐头黄梨厂,也同时从橡胶园的买卖中获得可观的盈利。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陈嘉庚的创业王国遍及全球五大洲,于48个国家有生意来往。其旗下共设150间办事处,所雇员工达3万余人。后来,陈嘉庚开办了橡胶制品工业,采用了新技术,生产了一系列“钟”标产品。此外,他也创办了《南洋商报》。当年这份报纸不仅报道时事新闻,也发布土产价格行情、为陈氏旗下公司的产品打广告等。
这种多元化的生意模式,减少了陈嘉庚的投资风险,而他所生产的多种日常用品,更让其公司成为新加坡社会中当年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这些印上陈嘉庚公司“钟”标品牌的家具日用品包括皮鞋、雨衣、发蜡、药油和头痛药粉等。此外,陈嘉庚的公司也是当年培养杰出经商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后来许多曾在他公司工作的职员都能出来创业,成为企业家或制造业老板。
陈嘉庚所创办的《南洋商报》也同样不是一项单纯的投资,他身体力行,希望通过报纸普及大众教育,也利用报纸这个渠道汇聚华商的财力来支持教育事业。这一切出自他一向秉持的坚定信念,即教育和现代化乃中国富强和振兴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此外,陈嘉庚也有意向更多的商业领域发展,如航运业和银行业等。可惜的是,他的多元经商策略仍为能使之免受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同时,陈嘉庚当时也不得不面对日本舶来品和本地橡胶业对手的强大竞争。在1929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到来时,他的商业王国开始不断萎缩,直到1934年全面收盘。尽管如此,陈嘉庚仍然保持着他一向来服务社会的满腔热忱、处处一身垂范,一直是新加坡社会中德高望重的社群领袖。
43岁的陈嘉庚已在暹罗(泰国)和新加坡个拥有一座米较,均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米较之一。同时他也向其它领域扩展业务,包括经营航运生意。在世界第一次大战期间,陈嘉庚的航运生意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盈利。《南洋商报》于1923年创刊,使本地一家报道内容甚广的华文报刊,包括公布本地产行情价格。到了上世纪30 年代末,该份报纸的销量已达3万份。
李光前的橡胶与黄梨王国。。。
李光前于1912 年进入社会之初,曾立志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然而在1915年,他加入本地一所贸易公司工作,并因工作机会而认识了陈嘉庚。陈嘉庚对年轻有为、中英间同的李光前甚为赏识,邀李光前加入自己的公司。这可谓李光前不如成功经商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
李光前与陈嘉庚不同的是,李光前出身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常不得不同时作两份工作,比如他曾经同时担任教师和翻译员;或在担任市政勘测员的同时,进修土木工程的函授课程。
李光前具备双语能力,这是因为他曾先后在新加坡英校和华校接受教育,并曾回中国继续升学。像他这样的具备双语能力的人才,在那个年代可谓凤毛麟角。当年陈嘉庚也一直打算把生意扩展至欧洲和美国,惟苦于手下没有能操流利英语的人才。直到他遇上了李光前。
据说那是在一个雨天,陈嘉庚于理光前在一个小饭摊再次不期而遇,李光前把雨伞借给了陈嘉庚,不久后李光前不仅能看懂文件的内容,还进而助陈嘉庚与客户达成了这宗交易。这成了李光前为陈嘉庚做成的多宗国际商业交易的第一宗。李光前随后加入了陈氏旗下,在财务和企业管理上逐渐得到陈嘉庚的重用。
李光前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南安县芙蓉村,1903年的李光前来到新加坡,当时他只有10岁。到了20 世纪30年代,李光前在橡胶贸易界已崭露头角。不久后他开始投资其他营利丰厚的产业和领域,包括饼干产、黄梨罐头厂和银行界。
在协助管理陈嘉庚生意的同时,李光前也开始累计资本,开阔并扩大影响,最终建立自己的企业
李光前的南益树胶公司,采取了有别陈氏公司的生意经营策略。陈嘉庚当时专注于橡胶厂品的制造,而李光前则把投资在橡胶的买卖上,手头的橡胶存货并不多。因此,在随即而来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李光前所受的冲击就比陈嘉庚小得多。此外, 李光前看好经济危机过后的市场,认为市场对橡胶的需求必会迅速恢复,于是在橡胶存货和橡胶园买卖方面作了策略性的投资。这一系列的投资也为他带来巨额的收益。到上世纪30 年代末,李光前在本地橡胶业一享显赫盛名,并获选出人新加坡橡胶公会主席。
此外,李光前也充分把握新的经商机遇,在进军营行业的过程中,他受益于陈嘉庚转让其华商银行的股份,并致力曾家自己在银行的持股份额。在李光前的提议下,华商银行与其他两家华资银行合并,成立了华侨银行。在随后的日子里,华侨银行曾一度成为了新马两地最大规模的银行之一。李光前于1937 -1964年间(日据时期除外)担任华侨银行主席,在这期间他带领银行渡过不少难关。
李光前根陈嘉庚一样,致力于生意多元化发展。李光前胸有成竹,一方把握良机,通过向陈嘉庚及其他上任租赁或买入厂房,成功地扩展了手头上的生意;利益方面,他审时度势、眼光独到,准确地扳断冰场我了进入新兴市场的时机。
李光前跟陈嘉庚一样,也从事罐头黄梨和饼干的生产。在饼干生产方面,李光前向陈嘉庚足下饼干制作工厂,与弟弟一起经营。其后,李光前又陆续接管了陈嘉庚手下的其他生意,如轮胎制造、木材加工和《南洋商报》的发行。
李氏的生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重创,当战事在马来亚爆发时,李光前人在美国,直至战后才得以返回新加坡,此时尽管他的黄梨和橡胶生意在战争期间受损基巨,他并没有放弃在这两个领域的生意,而是选择向银行贷款和多方筹资,重整业务。到了上世纪50年代,南益树胶公司重新站稳了脚跟,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因全球对橡胶需求的梦曾而获取可观理论。也因为如此,在进入60年代后,李氏集团的生意如日中天,发展成为本地一家多元发展、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本地一些大公司的股份。